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创新
早期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60.html 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创新 导言:黄元御《四圣心源》治中风法,今天整合了前面文章精华要点大全,并有重要的补充。 黄元御(黄药师)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重新传出了自魏晋以来失传了上千年的医圣真传,他实际上是清朝以来出现的,绝无仅有的一代医圣。他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他还是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金庸《射雕英雄传》上的东邪西毒,东邪黄药师,原型就是他的名头。 ●黄元御在北京虽然受乾隆皇帝眷顾,医院的官僚和庸医们,很嫉妒和排挤他。黄药师因此在北京发奋著书,一共写了十一种医书,可谓是慈悲至极!为了拯救芸芸众生,呕心沥血! 他是看透了自魏晋以来年来,真中医的精髓已经失传,历代庸医们写书多是胡说八道草菅人命。他效法东汉医圣张仲景,重新传出真正的中医之道,一扫蒙在中医上空的阴霾! 天不生黄元御,千年如长夜 学《四圣心源》,胜学庸医万年! 一、黄元御治中风法要: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中风根原) 《四圣心源》治中风偏瘫及后遗症 改进《四圣心源》治中风四肢蜷缩 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 今天整合了前面文章要点,并有重要补充。 1、内中风(老年人偏瘫): 内中风:指的是心梗、脑梗、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 病因是:阳亏土湿,肝木不生发,木气不能达于四肢体表,风木郁结在内(这是主因)。又外感风邪(只是诱因),闭了皮毛孔窍,造成风木更加不能达表。于是风邪郁结在内脏,形成中风。 这属于风木内郁。风木不能透达体表,郁憋于脏腑,所以叫内中风。“中”就是在内部(脏腑),“中风”指的是风在内部(脏腑)。所谓的外感风邪,其实是湿气内郁,风非从外来。风动于内,筋燥血枯,造成一系列并发症。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源:黄元御(黄药师)认为,这个病的原因是: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 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 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 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 ?中风并发症(后遗症)症状: 外在表现,会有下面1~7种不等: ①麻痹(手脚发麻):湿气郁于肺,造成四肢经络不通。 ②瘫痪(四肢无法活动):湿气郁结在筋、关节。 ③挛缩:经络燥盛。胳膊腿蜷缩/无法伸直。 ④痴(神迷了/不认识人/老年痴呆):湿气郁结在五脏。 ⑤喑哑(舌不能言):湿气郁结在6腑。 ⑥口鼻歪斜:湿气郁结在脸,须解表发汗。 ⑦便秘:土湿木郁,风动血耗。 庸医误人不浅: 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这个病本来并不是特别难治的病,和风湿关节痛一样,只要对症下药很容易解决!是因为现在被天下众多庸医误治了,造成了成为天下一个疑难杂症! 西医只能看到血管堵了,或者心供血不足,或者压迫了神经了……他们看不到这种湿气和火气是病因,又不懂经络运行,一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发症),他们当做好多样病去逐个治,头疼医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乱治一气,根本不知道原因都是一个!而且他们治标不治本,按住胡芦又冒起瓢。多只能缓解一下,根本就不治病。 太医黄药师是一句话说到总根上了,就是湿气多了火力不足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痰多、神迷不认识人,舌头不当家,腰腿疼,坐骨神经疼,颈椎病,心病、手脚麻痹、半身瘫痪、全身到处疼痛等等,都会因此产生),根本不是那么多病…… 不要以为中医就能治好,要看是不是庸医。 现在很多中医也是庸医占主流! 庸医治中风(心梗、脑梗、中风偏瘫后遗症),喜欢乱用去风除湿、通经活络的药。因为风湿病(外中风)的一些症状,和中风(内中风)的表现有相似的地方,都有肢体发麻/痹、挛缩,所以用药经常被庸医混为一谈。 实际上病因根本不同。难怪长期治不好病,往往是起一点作用,但是长期治不好……误人不浅。 还有一些庸医、或者贪财的中医卖药,盲目夸大疗效,把治疗风湿的疾病的药,吹成能够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纯粹是庸医误人。 ?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黄药师)《四圣心源》卷七中风根原一节,黄药师特别强调: 对于老年人的中风偏瘫(水寒土湿→木郁,木不生发/不能达表,木达则风息。要以温阳通经为主),切不可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等一切驱风防风的药!(那是治疗风湿病的,也就是四圣心源“中风根原”下一节“历节”,对于外感风寒湿气侵入筋骨的,才用那类药。) 乾隆御医黄药师,在《四圣心源》讲的中风治法是最好的。左右侧的治法稍有不同。用的中药只有几味儿,也好操作。 《四圣心源》讲治疗老年人中风偏瘫及其并发症的几种方法,本号前面有几篇文章详细的介绍过(链接见下面),还做出了改进,使绝大多数人都更加便于操作。 2、《四圣心源》黄药师治中风之法: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 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注意:明朝、清朝时期的药方,一两37克,和现在的一市两50克不同。 一两是37克。1钱是3.7克(近似取4克),2钱是7.4克(近似取7克),3钱是11克,4钱是15克,5钱取19克。一钱又分为十分,5分是大约2克。(可以自己买个精确到0.1克的小电子秤,现在才十几块块钱包邮。) 1)发病时在右半侧,都可以用黄芪姜苓汤治本。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 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桂枝乌苓汤(治疗左半身偏枯的) 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首乌11克,茯苓11克,砂仁4克。 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生的,下同)。 2)发病时在左半侧,都可以用桂枝乌苓汤治本。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 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 ●黄芪苓姜汤(治疗右半身偏枯的) 黄芪11克,人参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1-2两(37—74克)。 3)如果下肢不能走下寒,加干姜、附子。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病重者,黄芪(右侧)、生姜,可用至1-2两(37—74克)。 庸医治这个病,喜欢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药,都是庸医的任意胡为,切不可服用! ?治中风口鼻歪斜: 惟有经脏病轻,只是鼻口偏斜,可以用解表的药,用: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 喝了略发微汗,偏斜即止。 4)大便干结(严重时如羊屎),加:肉苁蓉汤(为主)+阿胶(辅助)。 但是上面第一种大便干结的情况,并不是唯一的情况,还有两种情况,需要仔细观察。《四圣心源》在其他地方又讲到了。 ——这个是我读完《四圣心源》全书,做了重点摘要。结合我母的病情联系起来的,要不然我也不知道。 黄药师在前面讲过,但是在中风一节,他又一带而过了。如果上面的方法不灵,读者或许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仔细分析第一种方法不灵的原因: 一个可能是某个中药材不地道,劣质药材造成失效。(比如1:人工种植的某些药材,可能不达标。比如2:现在的附子,因为乱炮制加了毒素,反倒不如生附子有效。) 一个可能是另有病因,例如大便干结如同羊屎,同时胃口也不好,很可能是下面第二个原因: ②戊土胃经不降(不从化阳明燥金庚金大肠经),反胃呕逆/胃口不好,造成吃得太少,排便周期太长、造成大便干结,如羊屎。 《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便坚根原: 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疏泄之权,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之府,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粘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日延久,约而为丸。其色黑而不黄者,水气旺而土气衰也。 此证仲景谓之脾约,脾约者,阳衰湿盛,脾气郁结,不能腐化水谷,使渣滓顺下于大肠也。误用清润之剂,脾阳愈败,则祸变生矣。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11克,麻仁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甘草二钱8克 桂枝三钱11克。 煎一杯,温服。 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者。 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肠失滋,郁陷而生风燥故也。法宜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滑大便。 ?一切硝、黄、归、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③辛金肺经不降(不从化太阴湿土脾经),造成津液不降,大便干结。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 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干姜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 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湿气渗泄,必由便溺。 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 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5)神迷不认识人/舌萎言迟/舌发硬不语:加:葶苈散排痰湿。 张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 风邪外袭,郁积脏、腑的气,不是风邪从内进入到藏腑。 ?治中风后神迷/不认识人/痴呆: 病人痰涎胶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11克,白芥子11克,甘遂4克。 研细,每次服2克。 陈痰就会从大便排出来了。 ?治疗中风后遗症舌不能言/语言功能障碍,也是这个方子同时在治疗。 这个方子同时可以去除脏腑里面的湿气,化成的积痰,从大便里排出去。所以这两样病症都可以一起治。 当然我们前面文章我说过,《继续谈中药穴位外敷法》,已经提到了关于中药穴位敷贴治病(给关节除湿气、打通经络)的一些思路。用一些中药外敷一些穴位也可以辅助治疗语言功能障碍。 但是根据四圣心源这里讲解的,对于中风这个病和他的后遗症来讲,仅仅是用穴位外敷来通经络,是不够的。按照四圣心源开的药方,去除脏腑里积累的湿气,才是根本! 6)手脚挛缩/手脚蜷缩不能伸展: 加用“热熨法”。 中药热熨关节、穴位。 (热熨法用的药,都是治本的主药,即:黄芪姜苓汤、桂枝乌苓汤的主药。) ?治挛缩/肢节蜷缩,熨法(热外敷中药)最妙: 以中药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卷缩自然松开。 ●右半身偏枯的,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 ●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 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可以用电烤箱快速烤热、或者用电吹风吹热、或者用手炉暖热。) 一包药外敷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 时间长了经络温畅,发出一身臭汗(气味非常怪,又象胶粘象饴糖),便肢体活软,屈伸如意了。 以上详细方法,请见本号以前这几篇文章,里面总结的很清楚: 《四圣心源》治中风偏瘫及后遗症 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 二、我对黄药师治中风法改进补充: 1、对黄药师热熨法之改进: 黄元御治中风这个热熨法,本号主我已经研究做出改进: 用自发热包,外贴在中药包上,就不用人一直去轮换、去烤热中药包了。更方便、效果更好。 《四圣心源》中,乾隆皇帝的太医黄药师说的,治疗中风后遗症,手脚伸不直蜷缩的。用中药包烤热以后外敷。 ?: 1、难点,补充改进: 原来古书上的方法,关键难点就是烤热不方便,冷的也快。得专门一个人,过一会儿凉了再烤,再贴。一个部位要3四次。就是看太麻烦,当时没找到好办法。 ●再好的东西,如果太麻烦,大家不愿意用,就起不到作用。 如果能一次贴上,能够一直保持热度,用一天(4小时~8小时,最多12小时)再拿掉,那会方便很多,效果也会好得多。 ?今天我刚找到这样一种外用自加热贴!只需要两毛钱的成本就解决了,可能能省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而且效果会更好。 太方便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呲牙] 2,操作要点: 像偏瘫半身不遂的人,治疗胳膊腿蜷缩。一条胳膊/腿可能都得贴两三个关节。一天可能都需要6-10贴。轻重不同,一个疗程就是5-15天。 所以,一定才从药房直接抓药,既要保证普通经济条件的人都用得起。又一定得一次性贴好能管一天,不要频繁的让人换,要不然太麻烦了他们都不想用。 需要: ①按照黄药师开的药方抓药。一次至少够10贴的。一贴大概是15克到30克。所以你一次抓药要-克左右比较合适。 (由于这是外敷、不是内服药,而且现在种植的中药很多偷工减料药性下降,所以不要受药典用量限制。大致4种药可以等分,也有人根据效果逐渐加大附子的用量。你有想法可以跟药房沟通)。 ②把中药打成粉末,很多购物平台上的中药网店都可以帮你打成粉末。 (如果有的中药铺没有打粉机,你可以在平台上买一个果汁机,有很多都带打粉的功能,我以前在拼多多上网购买过一个,大概只有六七十块钱,都有这个功能,一次打一大包中药粉,分开小包敷,够用好多次的。) ③外敷中药包一般10×15cm,一次装15克到30克药(可以先装15克,如果劲小再逐渐的加大到30克),摊平摊匀。 外敷中药包可以买这样的,一般10X15cm的,一次装15克到30克药,在里面摊平摊,再敷贴(用的药量大的可以大一点)。↓ 如果扎口影响厚度不匀,可以用订书机订住口,不用扎口。 2,改进: 不要用火烤中药包了,用下面的改进方法更好! 把中药包外敷在胳膊腿的关节上。在中药包外面粘贴一个自发热包,一起包扎住。 ?今天我找到这样一种外用自加热贴!只需要两毛钱的成本就解决了,可能能省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而且效果会更好。 太方便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呲牙] 比如我在拼多多(一种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jiaoqia.com/czjq/17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降低男性死亡率方法请告诉你的父亲老公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