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所用到的六味草药,来自神农架

愚猴接上文。

上次把治脚气(疮)漏芦汤所用到六味草药,简单介绍过了,这篇进入方子的制作环节。

漏芦汤,原方中草药的配比很清晰,先看一下明代·《疡科选粹》中的配比是:

漏芦白蔹槐皮五加皮甘草(各七钱五分)蒺藜子(二两)

再看清代·《医宗金鉴》中的配比是:

漏芦甘草(生)槐白皮五加皮白蔹(各一两五钱)白蒺藜(四两)

大家看到了,这个方子在两本医书中,虽然给出的药材剂量不一样,但这无关紧要,因为最后这些草药都是要打成药粉,混在一起使用,所以只需把方子中古时的剂量,换算成现在的克数,再算出对应的比例就可以了。

1两,按36.9克换算,剂量换算过程就不详细展开了,就此一带而过。

方子之中,前五味的比例一样,只有蒺藜剂量不同用量大,是前者的2.6倍左右,各草药的占比分别就是1:1:1:1:1:2.6,明和清的这两个方子用药比例完全一样,大约就是如此,六味草药按照这个比例,混合打粉就可以了。

上图,是我按《医宗金鉴》中记载的具体克数,把六味草药分别称出来后拍摄的,草药的配比基本就是如此,严格依照医书做就可以了,不算复杂。

漏芦汤制作也好操作,医书中记载是:“共为粗末”,把配比好的这些草药,入打粉机打成粗药粉就行,无需过筛。需要说的是,这蒺藜又小又硬,刚开始是把这六味一起打粉,其他的草药都好打,就是蒺藜打不太碎,后来把蒺藜单独打粉,就解决了。

漏芦汤的用法,在医书中记载是:“每用五两,水八碗,煎五碗,去滓,淋洗”,这个细说一下。

这个五两,换算下来大约就是多克,这是一次治疗用的药量,加八碗水(一碗水可算为ml,八碗水大约就是3瓶ml矿泉水的容量),煎成五碗(约2瓶矿泉水的容量)后去药渣滓,淋洗脚气患处,治疗过程大体就是这样的。

用量方面,我说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这个漏芦汤的方子是治疗治病用的,并不是拿来保健用的,也就是说只有脚气患者才需要用到,你说我平日拿来泡泡脚祛祛湿,舒筋活血,舒服舒服,倒不是不可以,只是大材小用了,这个要心里清楚。

打好的药粉,用无纺布茶包袋子装好,用时省去过滤药渣使用方便,刚才说过,一次用量是克左右,我在分装上做了分别,克我不都装在一个袋子里,而是分了2个袋子各装90克。

我的想法是,如果像上图师兄这种程度的脚气疮,那一次用克的药量绝对匹配,而比较轻微的脚气,或者是刚感觉不好要犯,刚开始我觉得可以不用这么大的量,先用一半,也就是可先用一包的量,这样留有灵活空间,可根据脚气病症发展的程度,选择药量是用1包还是2包,我是从病症深浅轻重的角度来考虑装包的。

我手里拿的这一包,净重是90克,实际药包大小这是如此。

这个漏芦汤药包的用法,也要多说一下。

药包用的时候最好最好是煮一下,因为是外用淋洗泡的方子,药汤是关键,煎煮的过程,可以较为充分的把草药药气“置换”到水里,成为高浓度的药汤,这样药汤才能完全施展出药力,如果只是用热水泡一泡,当然也有效果,但药汤内的药气药性,肯定比不上煮过的药汤,这是必然因果。

所以家里有条件的,优先选择就是用煎药锅煮一下药包,煮后的药汤和药包一起倒入洗脚盆里,开始可以趁着汤药蒸汽熏一下脚,等药汤水温合适了,拿着药包沾着药汤,充分地淋洗患处,淋洗差不多了,再加些温水没过脚踝,再泡个20分钟左右,整个时间下来不能太短太仓促,要充分的用药性来攻之脚气病邪,淋洗泡完事后,务必要把脚完全擦干多晾一会完全干爽,再穿鞋袜。

给师兄代劳的漏芦汤脚气药包,基本就算完成了,今天也已打包好给师兄寄出了。

前几天,有朋友跟我说也有泡脚药包的需求,我这次进的草药不多,也仅是够给师兄一人代做的量,如果有朋友也想用,我可代劳没问题的,下面把药包成本等这些说一下。

一包药包的净重是90g,成本大约核算了一下应在9.5元左右,按一次用2包,算7次用的量,一共就是14包,我就按14包为一份,那药材成本大约就是元,加上物料和快递费(发京东/邮政)这些,再加个14元,这样成本一共是+14=元,固定成本差不多就是这样。

我按世间的交易规则,有劳有得,会适当的收取一些代劳费,我想了一下,一份就按38元就可以了,不多不少,合情合理,愚猴心安理得,毕竟要占用我的时间精力,这样一份药包算下来最终就是:

(成本)+38(代劳费)=元

(一份:14包,净重共g)。

以上,愚猴童叟无欺地算是说清楚了,如果有需要的朋友就加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jiaoqia.com/zjqyg/1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