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58927.html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其实,附子理中丸历史非常悠久,虽说不是直接出自于《伤寒论》,但是其配伍方式最早是出现在伤寒论的,这是一个温阳散寒,健脾益气的千年古方,其显著疗效已成为中医调和“脾胃虚寒”的代表方剂之一。

附子理中丸由附子(制)、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五味中药配伍组成的。方中“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大热之品,大补阳气。古人常讲“附子无姜不热”,附子与干姜同用,大辛大热,温阳散寒之力大增,党参和白术是益气健脾的好搭档,党参能补中益气,炒白术则健脾燥湿,加上甘草益气和中,发挥了调和药性的作用。

“理中”就是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又是气机升降的中枢,调理中枢就是让中枢能正常运转,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调节肠道运动,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

视频摘要: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寒邪伤脾胃或是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发冷等病症,附子理中丸对治疗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有显著的功效,也是当今治疗脾阳虚类疾病的中医传统名方。

方解与功用

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经验与主症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价格实惠,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传统应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近年来发现,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附子理中丸对下列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1、急性胃肠炎:方法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大蜜丸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白术能缓和肠管蠕动,可减轻腹泻,有健脾之功。诸药合用,故对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型的急性胃肠炎有效。

2、溃疡性结肠炎:方法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经用药1~4个疗程后,例中治愈例,好转者11例,总有效率为98.1%。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等物。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7天为1个疗程。配方中甘草对胃黏膜的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并可使溃疡愈合,且有解痉作用,故有缓急止痛,调和脾胃之效。

4、小儿慢性腹泻:口服附子理中片,每日3次,3~5岁者,每日2片。6~8岁者每次4片,9~13岁者每次5片,14~15岁者每次6片。经用药7~14天后,87例中治愈69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7.7%。其治疗机理是该品能调整消化功能,增进食欲,缓解腹痛,减轻腹泻。

5、男性不育症:内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1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经用药后,37例中痊愈者30例,好转者5例,总有效率为94.6%。该品能振奋全身机能,改善机体全身状况,有强壮补养之功,故治疗男性不育症有良效。

6、脚气病:按附子理中丸原方药物研为细末,过目筛,用时加蜂蜜调成膏状或直接用附子理中丸加少量开水调糊,涂敷于患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3次。经用药1~5天后,例中痊愈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8.3%。

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大补阳气,还能散寒。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现代新应用

根据现有医学研究资料统计,附子理中丸可以用来治疗有镇痛、调节肠道运动、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阵痛:附子理中丸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调节肠道运动:附子理中丸对十二指肠自发活动稍有抑制作用,还明显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回肠运动抑制和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从而对离体肠管的运动状态呈现双向调节效应。

增强抗寒能力:附子理中丸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将大黄合剂致脾虚组、附子理中丸组小鼠分放入盛有4℃冷水的玻璃容器内,进行游泳疲劳试验和耐寒试验,脾虚动物经附子理中丸治疗后,其游泳时间较脾虚组有明显延长,表明附子理中丸能显著增强脾虚动物的抗寒能力。

提高免疫功能:将大黄合剂致脾及附子理中丸治疗组小鼠解剖,取脾脏做溶血空斑试验(PFC)、特异性玫瑰花试验(RFC),附子理中丸治疗组动物的PFC和特异性RFC值较脾虚组显著增高,说明本品能显著提高脾虚动物的免疫功能。

寒邪最容易从腹部下手

《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就是腹部。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百病损脾胃,所以但凡身体不舒服的人,总会影响饮食,而所谓的“体虚怕冷”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并非如此就可以判断真的是脾胃虚寒,因为很多亚健康的人,都是如此,如果人人皆为虚寒,岂不是随便吃点阳药就可以痊愈了么。

实际上,任何气血不畅,都会引起类似的状况,甚至很多湿热证,都会出现假虚寒的情况,尤其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外界压力问题,最容易出现看似虚寒,实际是热困于内的症状。而如此的症状,如果盲目服用附子理中汤,甚至是不加附子的理中汤,都会引起内热加深,上火,腹泻,甚至痉挛等等的问题。

本文由参鸽药业独家撰稿

?????●?????

百年参鸽无凡草,药石不语真良言

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信官宣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jiaoqia.com/czjq/1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