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便是重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传统上认为奇数为阳,九为最大的阳数,二阳相逢是为重阳,而物极必反,阳气最盛之后便是阴气升起,这一天也是大凶之日,因此进行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并在之后形成多种风俗习惯,登高览胜,以畅秋志,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头插茱萸等都是当时盛行的风俗。

很多文人墨客也都在重阳留下了经典的诗篇,想必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与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表达了王维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自己身处异乡的凄凉感受,同时也让我们很多人注意到了“茱萸”这种植物。重阳节因风行插茱萸,又叫做茱萸节,故人认为茱萸气味浓烈,且驱虫祛湿,可以拿来辟邪消灾,有直接插在头上的,也有装在香囊里随身佩戴的。晋·葛洪《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可见,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已有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茱萸究竟为何物呢?

其实,严格说来,并没有一种植物名为“茱萸”,历来关于“茱萸”的争论主要在吴茱萸与山茱萸之间。这两种植物的果实在重阳前后均呈紫红色,但根据古代书籍中所记载关于茱萸的“芳香浓烈”,及分布范围广等诸多特点,笔者认为重阳所插茱萸应为吴茱萸。吴茱萸香味很大,在王维家乡亦有分布,且被称为“辟邪翁”,这些都是山茱萸所不具有的,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气味微弱,与历史所用茱萸特点并不相符。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胃、脾、大肠、肾经,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关于吴茱萸,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本生长在吴国,为吴萸。吴国有一次将吴萸作为贡品仅献给楚国,谁知楚王并不喜欢吴萸,甚为不悦,且不顾吴国使臣解释将其赶走了。幸运的是,楚国一位精通岐黄之术的朱大夫追到吴臣留下了吴萸,并将其种了起来。一天,楚王因偶感寒气导致旧病复发,胃痛难忍,诸药不效。此时,朱大夫以吴萸煎汤竟然治好了楚王的并。楚王得知此事后,深感愧疚,即刻派人前去吴国道歉,并于楚国大力号召百姓广植吴萸。楚王为了感谢朱大夫并让大家永远牢记他的功劳,将吴萸改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善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中医名方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对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吴茱萸汤效果好,使用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中主要含有吴茱萸碱等生物碱类、挥发油类等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并能降低血糖,调节内分泌,改善阿尔茨海默症等。且证实吴茱萸有很强的驱蛔虫、抗细菌奋神经中枢的作用,这也与古人所认为的“驱邪”观点相一致,吴茱萸“辟邪翁”的名号可谓实至名归。

吴茱萸几则民间用方如下:

1治脚气:藁本、荆芥、蛇床子、川椒、山茱萸、吴茱萸各等分,上同煮3-5沸,淋脚膝,勿湿脚趾。

2治霍乱:木瓜60g,生姜15g,吴茱萸30g,加水ml,煎至ml,去滓,分为3服,频频服之。

3治疥癣:硫黄、白矾、白芷、川椒、吴茱萸各等分,煎油调涂之。

4治头风:吴茱萸30,加水ml,煎取ml,以绵纸拭发根。

5治湿疹:吴茱萸30g,乌贼骨肉1g,硫磺6g,共研细末。湿疹患者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调抹,隔日1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

6小儿流涎:吴茱萸30g,胆南星10g,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两足涌泉穴,男左女右,每次敷12小时。

吴茱萸还被卫健委纳入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吴茱萸做一些药膳,在饮食上改善我们的身体状态。现介绍几则药膳方,供选用。

1吴茱萸粥

吴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葱白2茎。

将吴茱萸研为细末,葱姜洗净,切丝,粳米淘干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米熟时加入研过的吴茱萸末和葱姜,再煮1-2分钟即可。

健脾暖胃,温中散寒,和中止呕。适用于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肠鸣泻泄等。

2羊肉药膳汤

:羊肉-克,葱白15克,生姜15克,橘皮6克,吴茱萸3克,白胡椒粉适量。

羊肉洗净,葱、姜、橘皮洗净切丝,吴茱萸研为细末,上述食材及白胡椒粉一同加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炖至羊肉软烂即可。温中助阳,解表散寒。适用于脾气虚弱,脘腹冷痛。

3烤五香鹅

:肥鹅肉克,吴茱萸、干姜、肉豆蔻、丁香、肉桂、调味品各适量。

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涂在鹅肉上,置于酱油、黄酒、白糖、味精各适量的调味品中浸泡2-3-小时,置于烤箱中小火烤15分钟,翻过来烤15分钟,熟后即可服食。

可温肾健脾,固涩止泻。适用于脾肾亏虚,肠鸣泄泻,泻后则安,纳差食少等。

作者简介:陈静女,汉族,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赞赏

长按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jiaoqia.com/zjqyg/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