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可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其中以口眼生殖器溃疡、消化系溃疡、皮肤痤疮样脓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发病年龄为16~40岁,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

一、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中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谒,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作了较详细论述,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指导意义。古代医家认为狐惑的病因为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所致。

路志正教授认为,本病与湿邪密切相关。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潮湿,人们贪凉,空调的使用率明显增加等都会导致湿邪侵袭人体;加之平素嗜食肥甘辛辣、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或热病后余热未尽,影响脾胃功能;或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宣,郁久化火,波及脾胃;或素体脾虚,均可使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转输,停聚而成湿。湿邪伤人最缓最隐而难觉察,其性重浊黏腻,一旦侵入人体则深入脏腑,隐匿经隧,循经上蚀下注,形成本病。同时湿邪又会随人体体质的差异发生不同的变化。或夹热熏蒸;或湿热久停,蒸腐气血,化热成毒,上下相蚀;或日久伤及气阴,致使虚实兼夹,缠绵难去。

二、治疗方法

路老认为,白塞氏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其病位可涉及心肝脾肾,但其病变以肝脾为中心,以湿为主。临证治疗应抓住湿邪的病理特点,“中土安则四脏皆安”,所以在治疗上化浊祛湿贯穿疾病的始终。再据其不同的病理阶段辨证施治。

1、内治法

(1)湿热蕴结,上蚀下注:症见溃疡轻浅,范围局限。伴见脘闷,嘈杂,纳差,口黏,口干渴或渴不多饮,大便黏滞不爽。舌质淡红,苔薄黄腻或黄腻,脉弦滑少数。治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泻脾和胃。药用:五爪龙、太子参、炒白术、姜半夏、黄芩、黄连、干姜、藿香、枇杷叶、茵陈、炒防风、炒薏苡仁、炒栀子、炒枳实、甘草。

(2)湿毒瘀阻,上下相蚀:症见溃疡较深,范围广,疼痛剧烈。伴纳呆,口气秽浊,发热,身痛,关节痛,脓血便。舌质紫暗,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化浊祛湿,解毒清热。药用五爪龙、炒白术、半夏、厚朴花、生谷芽、生麦芽、半枝莲、土茯苓、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白头翁、秦皮、黄连、败酱草、炒槐花、炒枳实、甘草。

(3)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症见溃疡日久,此起彼伏,伴见神疲少力,面色晦暗,精神不振,神志恍惚,纳少,口干,大便干,舌质胖大,齿痕,苔薄黄腻,脉濡细滑。治宜益气阴,清湿热,理肝脾。药用太子参、生黄芪、南沙参、麦冬、石斛、炒山药、炒白术、半夏、茵陈、枇杷叶、炒薏苡仁、百合、枳壳、盐知柏、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

2、外治法

路老认为,本病病机复杂,症状变化反复,不易速去,且湿邪熏蒸于外,每有皮肤黏膜损伤之外症,临证用药宜内外同治,缓以图之。因此其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常配以中药外洗,以期使病邪内外分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参矾汤:苦参、白矾、马鞭草、黄柏、当归、制乳没、甘草。上药煎汤熏洗或坐浴。

(2)冰硼散合锡类散:先用淡盐水清洗后,外用冰硼散合锡类散撒患处。

编辑:侯鸿宇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jiaoqia.com/jqzmz/1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