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止痛吴萸子

吴萸子功能散寒止痛,它的药名还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

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

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在萸字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吴萸子即吴茱萸。被中医尊为医圣的汉代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就擅用吴茱萸治病。比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就以吴茱萸命名。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

又如《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芍药、甘草、通草、大枣、桂枝、细辛、生姜、吴茱萸。)用于治疗素体血虚,内有久寒等病症。

再如《金匮要略》温经汤,主要用于治疗女子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由吴茱萸、桂枝、当归、川芎、芍药、丹皮、阿胶、麦冬、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甘草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功效。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等。临床常用于治疗:眩晕、头痛、肋痛、呃逆、胃脘痛、呕吐、腹泻、痛经、脑震荡后遗症等多种疾病。

1.5~6克;外用适量。

阴虚火旺者忌服。

1、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30克。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70丸。(《仁存堂经验方》)

2.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7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3克。(《圣惠方》)

3.治肝火:黄连克,吴茱萸30克或15克。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50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4.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7次)、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50丸,(《朱氏集验方》)

5.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9克。泡过,煎汁,入盐少许,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6.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克。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7.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克(克用酒浸,克用醋浸,克用汤浸,克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60克。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8.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15克。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9.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10.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11.治湿疹:炒吴茱萸30克,乌贼骨20克,硫黄6克。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14.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每次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关于吴茱萸能避邪治疫气,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时,淳安夏中乡一带发生了瘟疫,附近乡民尽皆染病,死亡者不计其数,惟独一鲁姓老药农全家安然无恙,幸免于难。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是一个种吴茱萸的专业户,他家院内井边到处栽着吴茱萸,是吴茱萸救了他一家。

《淮南万华木》曾这样写道:“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人饮其水,无瘟疫。”这是不是有点像今天所谓“灭菌消毒”、“化水质”的意思?

由此可见,吴茱萸的确有避邪疫、祛疾病之功效,所以古人又称之为“避邪果”、“避邪翁”。

赞赏

长按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白殿风用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jiaoqia.com/jqb/1170.html